新闻/News
小编注:第二版路标系统的复习方式和checkpoints正确率已经过期,请全面参考第三版路标系统安排学习(http://www.baigemed.com/usmle-step1-landmark.html)
前言:
在推出【USMLE Step1 复习考试路标系统 v2.0】之后,我们继续观察中国考生的考试情况,积累了若干BUG Step1讨论组组员以及SUG组员的Step1考试成绩。这些考生有的完全参照【路标系统v2.0】复习,而有些有不同程度的偏离路标系统以及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补救手段。我们想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为路标系统2.0打上补丁,升级为更加全面的【USMLE Step1 复习考试路标系统 v2.5】。
摘要:
对【USMLE Step1 复习考试路标系统 v2.0】推出之后的10名考生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对比他们的复习过程、模考成绩、使用路标系统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最终成绩,我们发现了偏离路标系统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层。并使用他们之中获得250+成绩的人的模考成绩,对路标系统的Checkpoint分数升级为路标系统v2.5,升级版具有以250+为考试目标的Checkpoints。
正文:
尽管路标系统v2.0给每个阶段设置了学习内容和检验点,并且使用科学统计方法对检验点进行验证,但是在使用这些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案例,他们是低空擦边通过Checkpoint#1之后,在冲击第二阶段的Checkpoint时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在反馈的模考成绩中,暴露出某些应该在第一阶段解决,却未有解决的问题,而使其第二阶段成绩未如路标系统预测的那样发展。我们称之为“偏离路标系统”。路标系统v2.5补丁的重要性在于早期筛查出偏离路标系统的苗头,以做到早干预,改善预后,称之为USMLE备考的“二级预防”。”我们将这些人的情况汇总与此,加以比较总结。
表1.
偏离路标系统的常见表现总结:
上图左侧栏是偏离路标系统的案例在第一次NBME的模考成绩,成绩在460~490之间;右侧栏是未偏离路标系统的案例在第一次NBME模考的成绩,成绩是530~570。从总成绩上看,两组人在第一次NBME模考时差距约70分。在最后一次NBME模考时,各自比第一次NBME模考提高70~100分,提高幅度没有区别。最终考试成绩两组相差20分。说明第一阶段基础的好坏决定了将来考试的成绩,而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做题量。
从两组的分科performance对比看,比较偏离路标系统组与不偏离组,可以发现前者(偏离者)在第一次NBME的时候病理、生理、药理都处于borderline,并有5个器官系统在borderline上或者以下。而不偏离组的病理、生理、药理大多数在borderline以上,甚至有星出现,器官系统分项基本在borderline以上。这个数据的引申意义就是我们一直所强调的:
如果“三理”不好,各个部分的漏洞较多,之后想补救会非常耗时,且提高有限;而“三理”好,各处漏洞较少,补救识记性内容会比较容易,成绩提高快,且有效。
一句话总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究其原因,则是在第一阶段看书的时候偏离了路标系统的指引,图快又或者拖延太久。
偏离路标系统的危险因子和预后分层
针对以上总结的偏离路标系统常见表现,我们制作成一个“诊断流程”,目的是让各位USMLE Step1考生早期发现自己有无偏离路标系统的倾向,早知情、早诊断、早干预,对偏离路标系统实行“二级预防”。
升级为预测250+的路标系统v2.5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依然使用Kaplan Diagnostic test为测量,若以235+为目标,达到60%的可以认为过关。若以250+为目标,达到70%可以认为过关。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可以使用Kaplan模考或NBME6-12中其中一个作为测量,若以235+为目标,Kaplan模考正确率在75%以上或NBME达到530分的可以认为过关。若以250+为目标,Kaplan模考正确率在78%以上或NBME达到580可以认为过关。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以NBME6-12中其中一个为测量,若以235+为目标,达到580可以认为过关。若以250+为目标,达到630可以认为过关。
怎样看待成绩天花板和考试天赋
你是否有这个顾虑:“我百分之百按照路标系统的做,但是成绩总是提高不了,是不是因为我天生不如其他有考试天赋的人呢?”
虽然每个医学生的先天学习能力和后天的受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区别,但百歌医学认为在USMLE面前,全国医学生起点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也是“天才论”、“血统论”(名校出身)的坚决反对者。经过对USMLE高分获得者的分析,我们认为所谓“考试天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种可以习得的能力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选取,能习得其中两三种,即可“独步武林”了。举例如下,附上250+的代表人物若干(大家可以从他们的现场讲座、考经、微博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百歌医学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