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ch,并没有那么难 (成功Match美国住院医生 by 张媛)

发布时间:2012-01-09 12:10
作者:张媛
来源:http://baigemed.com/usmle-exp/match/5705/

从2007年11月底开始准备USMLE,至2011年11月底签下prematch contract的那一时刻,我的match之路算是画上一个句号。回顾这一满载着艰辛和幸福的路程,有很多需要总结,有得也有失。但是最多的还是收获:获得了众多的一起奋战的BUG战友,磨练了努力拼搏的韧劲,历练了寒窗苦读的耐心。更重要的是,之所以每一步都能够踏踏实实地走过,向目的地稳定的进步,是因为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铺设了一条可进可退的双行道路。

我没有美国临床经验,我没有来自美国医生的推荐信,但我从来自全世界的5000+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我与大家分享Match过程中的得失经验谈,分析我的申请Package的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的策略,希望我的经历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我的申请Package

所有的申请过程都是网络上进行的,个别的材料则需要邮寄。必须要提交的个人材料材料有如下:

  • 个人CV——网上逐项填写,出彩地方在于工作经历的描述,难点在于精简而又准确、细致地传达你的工作经历。
  • 近期彩色Photo——要显得干净利落和Professional,不排除有人使用PS过的照片
  • Personal Statement——全面展示你独特一面的短文,难点在于把平凡的经历写得跃然纸上。
  • 3-4封推荐信——客观展示别人眼中的你,可以请推荐人网络提交,也可以请其邮件寄达 ECFMG
  • 本科毕业学校提供Medical Schoo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SPE) ——以前也叫dean’s letter,基本需要你替学校邮寄
  • 本科毕业学校提供的Transcript,基本需要你替学校邮寄
  • USMLE Transcript——从ECFMG直接提交,需要你付费70刀
  • ECFMG Status Report——ECFMG自动提交,提示你是否ECFMG certificate

(一)好的USMLE Score是硬道理

对于AMG,他们有比较全面的衡量体系,包括USMLE成绩,毕业学校,推荐信,Dean's letter等。而IMG来自五湖四海,dean’s letter各个学校有各自的特点,很难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甚至各个学校提供的Transcript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USMLE成绩是最有力的能够展示你的实力内容。我们一定要抓住自己可以把握的这一点,多花一些精力和时间,将USMLE成绩尽可能的提高。

回顾我自己的备考经历,从2007年底开始,足足地准备了一年的时间之后,终于在step1考试中拿到了240/99,成为BUG第二个99分。(具体准备过程可参见我的step1考经:《张媛:USMLE Step1 240/99 考经》)。同样的准备一年之后,在step2 CK中拿到了247/99(具体准备过程可参见我当时的考经:《刚刚得到我的USMLE CK成绩,249/99》)。高分给我的基本好处自己无论如何不会因为分数被program的自动筛选系统而滤掉。而怎么利用好USMLE高分呢?李嘉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析说高分是一种双刃剑。拿高分的同时,也要克服高分数所带来的“书呆子”的先占观念。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我考后在BUG讲课以及参与培养出第二代BUG高分考生,我觉得没有什么经历比这段经历更能够证明这个双99分的含金量。这段USMLE教育经历也成为我CV、PS和推荐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Interview引起了面试官的极大兴趣。它肯定是为我赢了Prematch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说step2 CS。在很多program中,他们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所有的USMLE考试一次通过, 尤其是community hospital(university hospital倒是没有特别强调这方面),CS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为此,我曾在考完step2 CS之后非常沮丧,惶恐,和不安(具体参看当时的考经:《我的CS之路 - 张媛》)。如果我真的fail了那一次,则会在申请的过程中丧失更多的可选择的机会。据统计,对于美国学生step2 CS通过率高达90%,而对于IMG,首次通过率只有70%。所以,即使你的英语表达再好,也不要轻敌,因为这个考试考的你医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如果你的英语比较糟糕,也不要太灰心,只要能够肯下功夫好好纠正,改进英语的表达能力,注意应用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尤其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差异,一次通过也是非常有希望地。当你为这部考试而沮丧的时候,一定记住,“这部考试并不是为了故意难为你而设置的”。脸皮厚是我练CS语音的法宝。在我复习CS的半年多,李旸、廖宏易一直给我挑刺,这段时间,说英语成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阴影。后来到了美国,经过李嘉华安排的语音特训以及几个月与人交流的适应,我顺利通过CS的语言关。而且没想到几天前,我居然可以纠正李旸的发音了,至此,我才知道这半年我的英语发音确实进步了很多。

而对于USMLE step3来说,李嘉华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述。简单的说,高分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了,而时限要求变得更重要。如果在面试时有Step3成绩,会对拿Interview,Prematch和办理H签证都有很大帮助

(二)毕业年限短是很大优势

毕业年限是一个客观条件,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个无可奈何的情况。如果你的毕业年限长于5年,10年,或者20年等等,有些program就会从他们的自动筛选系统中将你拒绝。不过规矩都是人定的,也有很多毕业年限在10年,20年以上的CMG通过Strong package或者人脉拿了一把的面试,最终Match。不管怎么说,USMLE的几个考试才是一切的限速步骤,早准备USMLE考试肯定有绝对的优势,但是起步晚的同志,依然可以努力提高Package,敢于尝试。在美国,只要在正确方向足够耐心和努力,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你实现自己的梦想。

获得面试是Match的第一个门槛。一方面,每个program都有几千的申请者,能够让program coordinator看到你的申请材料,挑出来,并请你过来面一面,是非常具有随机性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如果在program里面有人替你说句话,即使不是什么特别的夸奖,比如就是说“...这人我认识,还可以的...”,你拿到面试的机会就大很多了。所以,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非常随机,也可以说是人定的。减少随机性的好办法是进入团队大家一起成长,结识更多的同道中人,让更多的人认识你,了解你,将来为你说话的人就变多了,也就可以扬长避短了。这就是李旸老说的规模效益:“为啥当年卖A片光盘的人曾经都集中在中关村附近?互相照应起来方便呗!”。这跟BUG的目标是一致的:团结新一代中国医学生,有序的一起打入美帝Program内部!

对于毕业年限的计算我还想多说两句。我很幸运,毕业之前就遇到了BUG,开始准备考试,并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毕业两年之后就完成了必要的考试,进入了申请阶段。现在有很多年轻的医学生想走这条路,其中不乏长学制的同学。身为长学制毕业的我,在毕业年限在这一点上,我想对长学制同学说,不要单纯为了缩短毕业年限而选择本科毕业。我为此给ECFMG写信澄清过我们的医学学位体制,我们的毕业时间的确是第7年或是第8年,虽然2年或3年前我们已经拿到本科毕业证,但是那时我们并没有毕业,因为学校还要求继续后面的学业,以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我当时申请学位认证的时候,是将两个阶段的学位一起寄过去,并声明我是8年连读。学校在ECFMG寄回来的327A表上也填写第8年结束的时间是我的确切毕业时间。因此提交申请的时候,我的毕业年限是从8年制毕业开始算起。有了我这个先例,各位长学制的学生不必强求本科毕业,应该踏实把该考的试在国内都考完,该做的实习都做完才毕业。我想这也算是BUG为这个新CMG Community做出的贡献之一吧。

(三)有一些科研经验会是加分点

在网上填写CV的时候,有专门的一项是科研经验。我就把博士毕业的课题搬上去了,尽管论文最终只是收录进了学校图书馆的档案室,但也算是科研经验。我还是记得第一个面试官一开场就问我的研究课题,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当然我申请的方向集中在community hospital,对科研并没有明确的多高要求。曾经研究过一些university program,明确要求是MD+PhD,显然对科研的要求就更高了。这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申请方向了。

(四)申请中充分展示个人特色

这一点的确是因人而异了。每天习以为常的自己,也许忘记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时候不妨征求一下别人的对你的看法,说说自己的好。综合起来,会是一个更完整的你。提炼更突出一些去展示,去描绘。因此,在准备CV和personal statement的时候,需要精心揣测这些。曾经我征求过一些人来评价我自己,回应是“有亲和力”,“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有很多一手的临床经验”,“有很好的USMLE成绩,还在做培训帮助别人”,等等。我在PS中深挖过自己的独特方面。比如,我在8年制的研究生阶段做的是精神科,毕业之后又做了心内科住院医,我在写PS的时候,抓住我受训经历里头Internal Medicine和Psychiatry dual training的独特之处,结合了一个精神性胸痛的病例,在PS中描述了我是如何寻找病因的。后来,面试官很有兴致地跟我讨论我在PS里面写到的这段经历,我利用了这个机会,展示了自己的临床能力,赢得了面试官的好评。还有,在Program Director面试的时候,他很诧异地问“You do USMLE training?!”(我的CV、PS都有提及,而且还有一封由BUG官方出具的推荐信),然后再很细致地问我是怎么在BUG做USMLE training的。这个问题正好落在了我的强项中,心说:“老娘可是当年BUG讲师团的头!”话匣子一打开,讲课、咨询的经历娓娓道出,面试的主导权就在我手上了。胡向欣在面试的时候,也被多次问到BUG的工作经历。想一想,有多少个同年的申请人能够在毕业前后的短短几年中反复登台面向数十个学生讲课,并且教出USMLE高分呢?只有BUG有这个舞台。我想,如果你要用Education的经历打动Program,在BUG里面工作肯定会成为申请人一个非常独特的卖点。当我拿到BUG那封推荐信的时候,里面密密麻麻记载了我这几年来的工作成绩,真挚诚恳的好评,让我非常感动。虽然我不是为了这封推荐信才在BUG工作的,但这封独特的推荐信引起了Program的兴趣,很有力地证明我热爱医学教育和是一个好的Educator。

总而言之,你在别人眼中的特点,很多人都会感兴趣,用活生生的事例展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才能给人深刻印象。在写PS时,考分、科研以外的工作或生活经历,才是你在纸面上展示出一个全面、有血有肉的你的绝佳材料。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自己关在自习室里埋头学习,做点学习以外,跟自己兴趣和职业理想相关的事情对申请是一个很大的帮助。BUG Step1讨论组的第二任组长裴蕾曾经说过:“吃喝嫖赌全不误,才能考250!”我看现在要延续成:“吃喝嫖赌全不误,才能Match的好了!”其实想想,社会不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大舞台”吗?

(五)充分的面试准备让你脱颖而出

对于面试准备,起初我的认识并不充分,认为只要把那几个常规问题好好准备一下就好了。那时候花了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在step3上面。在那个面试的前一周,有个特别要好的师姐打过电话来问我interview准备如何了。我回答“基本框架有了”。没想到她比我还着急了,“这个时候只有个框架是不够的,要像准备CS考试那样准备才行”。并要求我把step3暂时放一放,重点应该在准备面试了。我也才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

还有,多亏了胡向欣“不远万里”来找我,陪我练习mock interview,帮我从“握手”练到说“byebye”。有一个叫Yan的大姐给了我很多指导性的建议,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明朗。当然,还要特别地感谢Tony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给我提供的帮助,修正我的语言表达,并指导我如何用简洁高效语言回答问题。不得不提的是,还有个skype练习小组,让我见识了他们为面试准备得有多充分。并在面试的前一天晚上,帮我练习模拟interview,给了我很大鼓励,为第二天的面试增加了很多信心。

因此在面试问题内容上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准备常规问题是一定的,这个可以网上搜索到。准备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回答那些问题。尽量减少语法错误,语音语调的修正仍然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无止境的。面试过程中,你在CV上面提到的任何point都有可能被拿出来讨论,所以在填写CV的时候,真实性可靠性是必须的。准备面试的时候,也要对着CV好好看看自己当时是怎么描述的。请人帮忙陪练的时候,也让对方拿着你的CV尽情地问。比如前段时间,BUG官方统计过一次从2009年开始USMLE课程和讲座以来,各位讲师的课时数。我是第三名,这是一个大亮点,我也写在了简历里面。然而,在面试准备过程中,这个还是不够的。因为面试官可能会问你总数是多少?这个我开始就没有注意。经李嘉华等人的提醒,从BUG要来了数据:“我是669总课时中的11.7%,名列三甲。”虽然我没有被问到这个问题,但是其他BUGers当要把这些教学经验写进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数据的确信性哦!

此外,面试的目的,多半是在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那么好,是不是将来可以一起愉快的工作。这个就看你是不是可以和面试官交流的愉快,很多人都曾跟我说过,一个成功的面试,就想两个相见很晚的朋友那样聊天,聊得越投机,你胜出得把握就越大。这一点,我要特别感谢曾经有那么多次站在BUG讲台上,给大家分享我的感悟和我对知识的理解,才可以在面试官面前自如地堪堪而谈和互动。如果大家有这样与众人沟通的机会,一定要抓住并让自己从中成长。

再有,就是面试时候的着装和打扮了。男士好说,西装领带皮鞋是必须的,头发干净整齐。女士的着装多是建议穿职业套裙和皮鞋,画淡妆。尽管那是在寒冬,我也依然穿着裙子,丝袜,和露脚面的小皮鞋。室内温度没有问题,就是路上有点冷,只能准备一件长一点的大衣来御寒了。

如果能够拿到面试,有机会将你本人展示在program面前,就说明他们对你感兴趣,已经胜出大半了,此时package里面的东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不要再因为package的某个环节没做好而耿耿于怀,而是要在面试过程中,充分展示你的自信,而不是自傲。展示你的落落大方,而不是言行随意。展示你的谦虚,而不是卑微。

二.有一些要分享的教训:

(一)材料递交延迟

每年的美国东部时间9月1日8am是向你中意的program开始递交申请的时间,整个递交一般会持续到10月底,甚至更晚的会持续到11月。当然每个program接收申请的期限有不同,可以在他们的网站上找到具体的截止日期。但是IMG基本上在9月的前几天就都已经完成了申请的递交。而内科的申请,更是紧迫,基本是赶在头一天就递交了。我因为准备personal statement,时间拖延到9月5日才提交,在加上我姓氏是字母z开头的,可想而知,我的材料一定就落在了后面。直到现在还有些program没有给我任何回音。我猜测这些Program的面试位置一旦填满后,就不会再发面试,而我的材料由于比其他人晚,可能已经被丢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了。造成提交材料延迟的一个主观原因是我当时是认定了CS会fail,所以希望赶紧找到退路,没有很多精力投入到材料准备上,直到8月24号拿到pass的成绩,才开始准备材料,期间的匆忙可见一斑了。我后悔没有认真对待向欣学弟给我的建议:不管能不能pass,都按照pass进行准备,即使fail,明年也用得上。虽然我是match上了,但如果早提交材料的话,没准会拿到更早和更多的面试。所以,材料准备是我们可控的因素,提醒大家一定提早开始准备,并且提前就准备好。面试发放的时间大学的program基本是等到每天11月1日ECFMG公布每个申请者的MSPE之后才陆续发interview,而community hospital则是在9月中-10月中就发完了。我得知明年的CS改革可能影响到2013年Match的同学的时间表。从我的经历来说,一定要在9月前拿到CS成绩,等到10月才拿CS成绩的话,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二)没有对program做充分的研究

我前前后后申请了70多个Program,申请了内科和家庭科,地域主要在美国东部,因为考虑那边医院多,提供签证的医院多,交通方便,不需要自己开车跑来跑去;类型是大学Program和Community program各半。回顾这个Program list,我觉得犯了几个错误。

  • 第一是申请Program量不足,一开始只申请了四十几个,后来看见面试不多,又在补申了三十几个,补申的Program可能就错过了给面试的黄金时间;
  • 第二,前前后后申请的program有七十多个,但分开内科和家庭科,大学和社区医院,所以落实到比如内科的社区医院program其实只有20几个,这个数目是远远少于其他IMG的申请数目的(比如胡向欣就申请了100多个);
  • 第三,我也有申请了一些大学的program,希望能够有机会进去。但是其实这些医院招收IMG很少,尤其像我没有什么科研背景,更没有connection的IMG其实非常难拿到面试,浪费申请费不说,更是打击了当时已经很脆弱自信心;
  • 第四,我申请的家庭科基本全军覆灭,请教别人才直到,家庭科以后是要自己开业的,是半个商人半个医生,没有美国临床经验,尤其是家庭科的经验和推荐信的话,是很难拿到面试的。

总而言之,尽管参加match的program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会向你敞开大门。因此,在申请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研究program的情况,看看他们既往的招收情况。知己知彼很重要。当然,这次通过我和小胡的申请,BUG累积了大量的一手经验,在不远的将来应该能为不同Package的个人推荐符合其个人情况的Program list,为大家省去海申的钱,同时提高获得面试率。

(三) 好的personal statement,以及强有力的推荐信让你拿到更多面试机会

这两点我想都是我欠缺的,再加上没有绿卡,曾经被李嘉华说成过“三无产品”。由于时间匆忙,personal statement我自己觉得不是很满意的时候就提交了,碍于时间的延误影响可能会更大。尽管之前李嘉华,胡向欣和廖宏易都帮我做了很多修改,但是如果再多2周的时间,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我的推荐信都来自国内的医生,尽管写的很强,而是都是来自主任级别,但是我想这并没有给我的package加分很多。不像在美国做一些实习或见习,拿到美国医生,甚至美国医生大牛的推荐信那么强有力。这大概也是我interview比较少的原因之一。

三.除此之外,还想与大家分享那一段艰难时期的心路,那是一段对我非常有帮助的一段经历。

那是在10月中旬,过完了我的又一个生日之后,依然没有一个面试,有的只是接连不断的rejection。当时的心急如焚啊,沮丧啊。又是刚好在那个时候办理繁琐的辞职手续,还交了一大笔违约金。父母家在郊区,几乎每天往市区跑,各种各样的手续及paper work,路上一奔波就是半天过去了。常常回到家已经10点,末班车也没有了,需要家人开车来接我,有时候就留宿在朋友家或者蒙蒙的宿舍。的确是在体验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是感觉就像流浪的狗,晃荡在迷雾一样的北京大都市。

那时候,每天都给用一个信念告诉自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煎熬的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能够坚持下来就会成功。那段时间从内心里,也真的成长了很多。可能,既往的成长过程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似乎是被人安排好了的,走完一步,就知道下一步该去哪里,包括上学,包括工作。而只有这个选择,不知道前面的路途,而且真的觉得可能走不下了。那段时间,我深刻体验到了我导师的那句话的含义——“学着与各种不确定性去相处”。同时,一无所有的我也学着面对人生第一次失业带来的内心的动荡和不安。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前面提到的那个“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铺设了一条可进可退的双行道路”起了相当的定心丸的作用。所有人都在match过程中非常desperate,因为这似乎是一条“非此即彼”或“有去无回”的道路。而BUG经过了这几年的苦心经营,至少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心理和生活上的shelter,一旦我match出现了波折,他们一定会热情的张开双臂,说:“张媛,回来吧!给BUG再当一段时间的讲师,来年再战!”我心里明白,我的match package在BUG里的众多大牛面前略显普通了,而这次的机缘巧合有幸做了BUG先锋。一马当先打头阵的时候,不是那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满胸悲凉感,而是背靠着的强悍的李嘉华、胡向欣做中军给我稳住阵脚,而远在大后方的李旸、杨华俊和廖宏易的Step1组员不断筹粮送水,Match,真的变得不那么难了!

这条路决不是凭借个人能力可以完成的。从个人成长方面来讲,这个过程走到目前,我真心地感激那些曾经给过我帮助的人。常常在想,我一个中国农村里出来的丫头,何德何能能够走到今天,上天如何地垂怜于我,每到遭遇困境的时候给我需要的帮助,唯有怀揣一个感恩的心,尽我所能地帮助他人,希望能够他人的行走过程中走得稍稍顺利一些,轻松一些!

想想当年刚刚从一个乡下丫头进入北医读书,每天享受着跃进厅的美食,10年之后来到了纽约,开始了自己烹饪美食的日子。不知道10年之后,我又会在哪里。但是不管在哪里,我都相信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了的,面对就好了。

百歌医学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络baige.contact@bug-online.org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